這是漢字文化重要而特有的實用文學之一。區分之,乃「匾額」與「楹聯」。高樹藩先生所編纂之「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」謂:「匾額,一作扁額,榜於門屏之上,或堂榭圍亭所題之橫額,以其懸於室之上端,故稱匾額,亦單稱匾或額。」 匾額一般常擺設門楣、壽樑或坊樑之上,有橫長型或豎長型。近代人們思想開放,其外型也不限於此,而有自然形狀出現。如果再仔細分其差異,「匾」與「額」的功能性來說:「額」乃「名稱」,如「普濟堂」、「龍山寺」、「仁和宮」……等。而「匾」為「頌詞」,如「敦正氣」、「薰陶善類」……等 ,無論字數多少其文字的韻味較豐富,意境上有或多或少的感情抒展,故其文字(含書法)的價值性自比「額」高了。 至於「楹聯」高氏所編字典謂 :「繁文辭以字數相同之兩句或數句及數十餘句對偶者曰聯。」「楹聯」俗稱「對聯」、「對子」「楹帖」、「聯語」「聯句」 , 「楹」是指房屋廳堂兩旁之柱子,左右書寫對偶之句而成對聯。上下聯的字數一定相等,對仗要工整,平仄要合律,因韻要協調,之所稱「聯」乃上下兩聯的內容要緊密聯繫、相互呼應、內容相關,而組成了相聯或相對、或相反之一種奇妙有趣能表達情意的文字形式。其字數少則三、五字,多有百數十字。若論楹聯形成之年代,古文學(詩經、書經、易經、論語、楚辭)已有端倪,但正式之楹聯世人皆以為是後蜀主孟昶所創,經學者考證,福建地方志所載晚唐已出現(比孟 昶 早八、九十年),甚至在初唐開元年間,敦煌莫高窟已有「三陽始命,四序初開」及「福慶初新,壽祿延長」二聯出現,此應為「楹聯」之最早作品了。至若 「楹聯」的功能;表面上固可欣賞文學(文學與書法)外,那感恩頌德、那警世教化、那細說過往,無一不讓思古之情油然而起,此也在寺廟的潛在功能更不言可喻了。
本堂之匾額及楹聯,因建廟的歷史已一百多年,歷盡由先民闢草萊之艱困歲月,經台灣之複雜的政治因素以及百年來廟宇多次興修,從這些匾額、楹聯即可見其修建的年代,今天我們處在民生樂利的生活環境,一般人,尤其是年輕的一輩,當來到北台最富盛名的三恩主廟——大溪普濟堂朝拜也好,瞻仰也好,希望能體悟先人為這座信仰聖殿所付出虔敬的心,為開闢這塊土地流汗打拚的苦勞。
大溪一地自清朝以來文風鼎盛,有記錄之考取功名者如下﹕文舉人李騰芳、武舉人有黃令成及黃希文,文秀才戴有章、邱攀桂、廖希珍、黃宗翰、呂鷹揚,武秀才有江國輝、黃令春、黃希隆、李映宗、黃松年及廖運藩。又如大溪第一任鎮長黃師樵先生學養甚高,著作等身,有大溪才子之譽,他亦有撰書聯句在本堂廣寒宮,何妨駐足觀賞,其父黃源鑑先生(字曉潭)初入淡水廳學,繼增補貢生,亦富才名,乙未率烏塗窟義軍抗日,失利後渡海走廈門。本堂匾聯之撰句或書法多有出自本地人士之手筆,您到此參拜時,既能觀賞文字之藝術又可瞭解歷史文化 ,真是一舉數得啊!
大溪鎮第一任鎮長黃師樵先生撰句手書